| WEDCV155VD5RRV515DV |
內容簡介
兒童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理論的最佳入門書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是佛洛伊德最重要的後繼者之一。她承襲佛洛伊德思想,聚焦兒童心智發展,發現嬰兒的內心世界並非一張白紙,而是打出生起便在與他人(客體)的互動中經歷著愛恨交織的內心劇場。她顛覆了人們對兒童心智的想像,開拓「客體關係」理論,堪稱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
本書藉由粹選克萊恩的原著篇章,深入淺出地呈現並解析克萊恩的思想理路。作者為兩位傑出的英國精神分析學者,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克萊恩的理論與臨床貢獻,讀者可以在字裡行間感受身為臨床工作者的克萊恩對個案的敏銳與關懷,並從中理解她的思路發展過程,進而發現她直指了人在與他人互動上最原初的情感天性。
臨床案例顯明,生命早期的客體經驗影響一生人格,因此克萊恩思想的價值遠遠超越診療室,對人性與社會領域深具啟發性。作者將這部分的洞見收錄於本書第二部分,透過與克萊恩學派後繼者的文獻對話,帶領讀者領略克萊恩學說在倫理道德思辨、社會制度設計以及美感創意經驗等領域所蘊含的深刻寓意。不管是相關領域的學子、學者,或是實務工作者,本書都極具參考價值。
如果我們能以開放的心胸去進行兒童分析,
自然就會發現探究其底層的方法與媒介。
──梅蘭妮‧克萊恩
作者介紹
瑪格麗特.羅斯汀(Margaret Rustin)
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兒童精神分析師。曾在牛津大學及倫敦大學學院接受教育,並在塔維斯托克診所( Tavistock Clinic )受訓成為兒童精神分析師,職業生涯皆在塔維斯托克診所中度過,並在1985至2007年間擔任兒童心理治療部的主任。
她於2009年榮獲英國精神分析學會頒發終身精神分析教育貢獻獎,於2015年由東倫敦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退休後繼續在塔維斯托克及波特曼NHS信託基金會從事教學、督導和研究工作,並致力於科學及教育。
麥克.羅斯汀(Michael Rustin)
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東倫敦大學社會學教授。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接受教育。而後一直任教東倫敦大學,亦曾擔任社會學院系的主任與院長。
他曾於1992年獲得(美國)國家精神分析促進協會頒發Gradiva Award,於2010年獲頒英國精神分析理事會的「智力文化貢獻獎」。他是塔維托斯克及波特曼NHS信託基金會及艾塞克斯大學的客座教授、社會科學院會員,活躍於學術界,學術工作拓展到許多領域,特別是精神分析思想在社會和文化領域的應用上,具有開創性的影響力。
審閱者簡介
王浩威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為作家、心理治療師,擔任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著有《獻給雨季的歌》、《台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生命的十二堂情緒課》、《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晚熟世代》、《沉思的旅步》等書。
洪素珍
英國杜倫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諮商博士,現任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專長領域為戲劇治療、沙遊治療、創傷治療、性侵害及家庭暴力心理治療、兒童遊戲治療。
譯者簡介
魏宏晉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記者、編輯、大學通識課程講師。目前熱心投入榮格學派相關書籍的譯介工作。已出版的作品有《共時性》、《英雄之旅》等(共同翻譯)。
連芯
台北教育大學諮商與心理研究所、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精神分析研究所畢業,曾任文案、採訪編輯,目前是諮商心理師。譯有《佛洛伊德:幽微的心靈世界》、《瘋狂與存在:反精神醫學的傳奇名醫R.D. Laing》。
校訂者簡介
彭玲嫻
台大外文系畢業,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肄業,曾任前新聞局《光華畫報雜誌》(今外交部《台灣光華雜誌》)英文編輯、《解讀時代》雜誌主筆、多家影視公司字幕編譯,譯有《盲目》等書。
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本書與主角──克萊恩
第一部分
第二章 早期作品:兒童教養、教育及兒童分析
第三章 求知慾:熱好理解及其抑制
第四章 兒童分析技術
第五章 哀悼,憂鬱心理位置的發掘及與伊底帕斯發展理論的關聯
第六章 分裂、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及投射性認同
第七章 《兒童分析的故事》的獨到價值
第八章 嫉羨與感恩
第二部分
第九章 簡介第二部分:倫理觀、美學論、社會與克萊恩的工作
第十章 克萊恩學派的倫理觀:愛與恨的道德寓意
第十一章 克萊恩學派的美學
第十二章 克萊恩與社會
第十三章 結語
名詞對照
延伸閱讀
序
《閱讀克萊恩》的中譯版問世了,我們深感喜悅。我們非常榮幸、也很雀躍有此機會介紹克萊恩的著作,畢竟許多讀者可能迄今為止並不清楚她對精神分析有怎樣的重要貢獻。她的作品前後橫跨四十年,並紮根於其作為第一代精神分析師的真實經驗。時至今日,她的觀點在各大洲、各文化中都被證實具有重大意義,並啟發豐沛靈感,這已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事了。
籌備本書,我們走了一段漫漫長路。我們先是重新拜讀克萊恩的所有著作,才逐漸拼整出此書的雛形,期待能將她在理論與實務上的創新思維帶給精神分析社群之外的讀者,這也正是「國際精神分析圖書館教學書系」(the Teaching Ser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Psychoanalysis)的核心宗旨。
對於中譯版的問世,我們尤其欣喜。我們與台灣精神分析發展的淵源甚深,早在二十世紀末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 Clinic)推行國際訓練課程時,這個緣分就開始了。多年來,許多專業人員陸續來到倫敦進修,不論是參加觀察課程與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的完整訓練,或攻讀精神分析研究碩士班,都是我們主責的範疇。因這層情誼,我們有機會在2008年首度造訪台灣,除了享受一趟深刻難忘的旅程之外,又進一步開啟更多機緣,之後的許多年來,都運用網路通訊與在地的專業人員持續交流著。
2015年8月,我們也應華人心理保健協會(Chinese Association for Mental Health)之邀前往北京,很榮幸能參與培訓工作,傳授我們所學。2017年10月,我們再次來到北京和台北進行精神分析教學,這一次,我們希望讓克萊恩作品中的思維種子、以及對克萊恩著作的興趣,在兩地發芽生根。
其中別具意義的是,這些機會能讓我們探索精神分析對不同文化的適用度,並更加確信精神分析思維能用於理解世界各地的人類發展。我們有幸能透過台灣與中國大陸各式人際互動的詳細資料,研究兩地特殊的文化、家庭與社會結構。而精神分析正是要理解這些文化、家庭與社會結構,才能處理個體與社會的問題。
我們誠摯希望這本書能夠為亞洲精神分析思維與實務的成長有所貢獻,並能為當今精神分析思潮中的克萊恩觀點,進行化零為整的工作。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1063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4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本書與主角──克萊恩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已被視為佛洛伊德最具原創性、最重要的後繼者之一。她最初的貢獻來自於她專業生涯早期與情緒障礙兒童工作的經驗,這些孩子有的年紀非常小,狀況相當棘手,她在著作中記下如何透過遊戲情境讓孩子表達自己,並藉此發展出分析兒童的方法。身為一位兒童分析師,克萊恩能夠直接接觸到兒童心智發展的本質,也有機會修正精神分析理論中某些關鍵概念。她相信嬰兒從生命之初就會主動與母親發展關係,然而在最開始的時候,嬰兒用的是一種片斷碎裂的方式來感知母親,無法覺知母親是個完整的人,這種片斷碎裂的感覺,源自嬰兒早期在身體上接受母親照顧的種種不同層面。這種觀點挑戰了過往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不再同意嬰兒與外在世界發展關係之前是處於「原初自戀」(primary narcissism)階段。克萊恩在與幼兒工作時,也發現證據支持早年型態的超我已然存在。超我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智批判的功能,且被佛洛伊德認為在兒童約莫五歲時成形,與度過伊底帕斯階段密切相關。克萊恩則生動描繪出幼童已經受早年型態的暴虐良知折磨,引發嚴重的焦慮與罪疚感,與此相連的是,她也發現更早期的伊底帕斯情結。對於精神分析理論中的生理基礎,她其實有深切體認,包括同意佛洛伊德的重要發現,認為在幼年時期,「性」已經存在。
克萊恩以開放的態度去探索心智更原始的根源,因此認識到幼兒種種強烈的愛恨情仇。她的論點震驚不少當代同行,也的確,她描繪的嬰幼兒內心之景,至今仍能令讀者震懾不已。
在較晚期的作品中,她以史上首位幼兒分析師的身分,修正精神分析對心智發展的見解。在臨床工作中,她特別關注焦慮反應,繼而提出心智中有兩大類焦慮與防衛機轉,根據發展順序,第一類稱作「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第二類是「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
這幾年,跟糖、碳水化合物相關的話題一直很熱門,"控糖"、"低碳水"……這樣的詞彙在減肥圈、健身圈中頻頻被熱議。 在今天這篇的文章中,想跟大家聊如下幾個問題,也許也是讓你困惑已久的問題: 糖和碳水化合物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我們到底要不要吃碳水?吃多少合適? 控糖有沒有科學依據?怎麼合理控糖? 糖和碳水化合物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碳水化合物(以下簡稱"碳水")是一個大的名稱,也叫糖類,根據聚合度(Degree of Polymerization,以下簡稱"DP")分為三大類: 糖(DP=1-2) 寡糖(DP=3-9) 多糖(DP≥10) 1、糖(Sugar) 我們通常說的糖一般是指DP=1-2的糖,它分為單糖、雙糖和糖醇。 1.1 單糖 是最簡單的碳水,無法再繼續被水解了,代表性的就是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 其中葡萄糖是我們最熟悉的,又被稱為血糖,可以直接被人體細胞利用,它會發揮3種功能:①為細胞提供能量;②在肝臟和骨骼肌中儲存起來,成為糖原,比如我們熟知的肝糖原和肌糖原;③被肝臟轉換成脂肪。 果糖是最甜的糖,跟葡萄糖是一對"好基友",基本上同時存在於植物當中,比如水果和蜂蜜。半乳糖和果糖在人體內代謝的結局是一樣的:被肝臟轉化成葡萄糖。 → 知識點 1 對於運動健身人群而言,尤其是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肌肉需要快速功能,如果吃半乳糖和果糖的話,需要進入肝臟轉化成葡萄糖再被吸收利用,多了一道程序,當然也浪費了一定的時間,所以一般的運動過程中補給能量,更推薦直接喝葡萄糖。 而對於需要持續2小時以上的運動,更推薦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碳水,氧化速度最高,可以更顯著的促進胃排空和液體輸送,比如馬拉松、鐵人三項等,可以穩定血糖、減少疲勞感,並且提升運動表現。 1.2 雙糖 是由2個單糖分子組成的,主要有蔗糖(葡萄糖+果糖)、乳糖(半乳糖+葡萄糖)和麥芽糖(葡萄糖+葡萄糖)等。其中蔗糖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了,也是日常用的非常多的一種糖,主要來源是甘蔗和甜菜。 → 知識點 2 乳糖是天然存在的,比如人和哺乳動物的乳汁當中,甜度很低,所以我們喝純牛奶都感受不到什麼甜味。有朋友疑惑:市面上的無糖酸奶,明明寫的是無糖,但是營養成分表里卻顯示每100g中含有5g±碳水,其實這個就是天然的乳糖,而宣稱的無糖是沒有額外添加白砂糖等蔗糖。 → 知識點 3 由於很多人缺乏可以消化乳糖的乳糖酶,乳糖就以雙糖的狀態被腸道的菌群發酵分解,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氣體,出現腹脹,同時腸道內容物滲透壓升高,水分進入腸道,出現腹瀉。這就是很多人喝純牛奶腸道不舒服原因,也稱為乳糖不耐受癥。 1.3 糖醇 大家也很熟悉,比如口香糖里添加的木糖醇,還有很多無糖食品配料表中經常出現的麥芽糖醇、甘露糖醇、赤蘚糖醇等。它們的代謝不需要胰島素參與,對血糖影響很小,而且不會導致齲齒、相同甜度下熱量比糖要少得多,所以對於糖尿病人、減肥人群都很友好,但是攝入量過高可能導致腹瀉。 2、寡糖 又叫低聚糖,大家可能不是特別熟悉,但是提到嬰幼兒奶粉,還有一些保健食品或者功能性食品,可能看到商家的宣傳語中會出現——"低聚果糖"、"雙歧因子"等,還有食品配料中經常會看到"麥芽糊精",這些都是寡糖。 3、多糖 分為2類,澱粉和非澱粉多糖。 3.1 澱粉 是葡萄糖在植物中的儲存形式,我們每天都要吃的谷薯類主食裡面都含有澱粉,小麥、玉米、馬鈴薯等。澱粉有2種形式: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 支鏈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容易糊化,消化率高;而直鏈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容易"老化",變成抗性澱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容易被消化。比如市面上有很多給糖尿病人食用的富含抗性澱粉的大米,當年我在醫院工作的時候參與過這個課題的臨床研究,對糖尿病人的餐後血糖控制效果還是不錯的,想減肥的朋友也可以買來作為主食,屬於低GI主食,吸收緩慢,平穩血糖,比較抗餓。當然,吃雜糧米飯也不差的。 3.2 非澱粉多糖 大多是我們熟悉的膳食纖維,很難被消化,但是對人體很好,不僅可以改善腸道菌群,促進腸道健康,還能改善高血脂、糖尿病等。它在燕麥、糙米、全麥等全穀物,以及蔬菜水果中含量比較多,這也是為什麼要推薦大家多吃一些粗雜糧的原因所在。 → 知識點 4 我國成人每天的膳食纖維推薦量為25-30g/天,如何達到這個量呢?建議大家每天主食的1/3換成全穀物食物,同時蔬菜水果至少吃1斤。 所以,劃一個小重點,膳食纖維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哦。但是我們會看到有些食品的營養成分表,會把膳食纖維單獨標註出來,不算在總的碳水化合物當中,一來是為了突出膳食纖維的添加量足夠多,二來可以讓碳水化合物的量顯得少一點,這也是合規的,不違反國家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的規定(如圖) ... PS:再補充一個知識點,酒精也屬於碳水化合物,但是並不代表你多喝酒就可以替代補充碳水,而且酒精也是"空熱量"(1g酒精=7千卡熱量),沒有任何營養,過多飲酒帶來的健康風險我就不多說了。 我們到底要不要吃碳水?吃多少合適? 碳水是大腦、神經系統、心肌的主要能量來源,也以糖原的形式被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成為合成胺基酸的材料。葡萄糖更是被冠以"首要燃料"的稱謂,可以直接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給身體供能。 但除此之外,碳水也會轉化成脂肪長期儲存在體內,因此,對於體重管理需求者而言,碳水是他們的一個恐慌點。 於是很多人為了減肥,不斷被身邊的朋友、網絡上的營銷安利,接受"不吃主食就能瘦"的理念,同時嘗試各種極端的網紅減肥法,比如阿特金斯飲食法、生酮飲食法等等。這些飲食方案雖然各有不同,但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低碳,對碳水的攝入有嚴格的限制,每天攝入量不足50g,有的甚至低到20g。 → 知識點 5 我們正常的推薦量是碳水占全天總能量的50%+,也就是250g+,而為了滿足神經系統的需要,一般成人最低需要的碳水為100g/天。 那採用上述的低碳飲食法之後,身體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由於人體儲存葡萄糖的能力有限,成人一般400g±,其中200-300g是作為肌糖原儲存在肌肉中,持續的碳水攝入不足(比如連續3天碳水攝入量<50g),身體儲存的糖原開始逐漸耗盡,為了維持血糖穩定及大腦供能,身體會激活一種叫做"糖異生"的反應,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別的途徑來製造糖,以滿足身體需求。 → 知識點 6 糖異生的過程中,身體開始動員蛋白質和脂肪,由於缺乏碳水,草醯乙酸不足,大量的脂肪酸無法被徹底的氧化,生成葡萄糖供能的同時,也產生了副產物——酮體,有可能會引發酮血癥和酮尿癥,出現一系列如便秘、噁心、口臭、脫髮、情緒暴躁等不良反應。最常見的就是生酮飲食,這種原本在臨床上用來治療兒童難治性癲癇的飲食方案,近幾年被商家不斷鼓吹,大量的生酮食品被成功銷售。可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這種飲食方案並沒有比其它的減肥飲食方案效果好多少,反而實施過程痛苦,後期反彈嚴重,危害健康,無法長期堅持。 因此我的觀點是,碳水一定要吃,並且要達到總能量的50%~65%,如果是減肥的人群,可以將比例降到40%,是安全可靠的飲食模式。 舉例:比如正常成人一天的總能量為2000千卡,那麼碳水建議攝入量為總能量的50%,即2000×0.5=1000千卡,每1g碳水產生4千卡的能量,所以1000÷4=250g,也就是我們一天要吃250g碳水的食物,減肥的人群可以降到200g/天。 能量是基礎,搭配是關鍵。那這250g碳水的食物具體要怎麼吃呢? → 知識點 7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其中全穀物(小米、玉米、燕麥、全麥粉、黑米、蕎麥、薏米等)和雜豆類(紅豆、綠豆、蕓豆、花豆等)50-150g,薯類(馬鈴薯、紅薯、紫薯等)50-100g。 附:一日主食食譜(僅供參考) 早餐:燕麥粥1碗 午餐:雜糧米飯1-2碗 晚餐:饅頭1個+紅薯1個 必須要說一句,當你把精製主食(白米、白面、白饅頭)用一部分全穀物、雜豆、薯類替換之後,你的體重會健康的降、平穩的降、不知不覺的降,你的便秘會改善,你的皮膚會變好,精神狀態會有所提升。 所以,傻瓜才不吃碳水吶,學會調整碳水的結構,吃更多比例的優質碳。 控糖有沒有科學依據?怎麼合理控糖? 既然碳水可以吃,那糖呢?到底要不要控制? 要! 我先給大家界定一下要控的這個"糖"的邊界:那就是WHO《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中提到的一個名詞"游離糖"。什麼是游離糖呢? → 知識點 8 游離糖是由生產商、廚師或消費者在食品中添加的單糖和雙糖(一般最常見的有白砂糖、紅糖、果葡糖漿等)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 跟游離糖對應的糖叫"內源性糖",指的是存在於新鮮水果和蔬菜中糖,還有牛奶中的天然乳糖等。由於沒有報告證據顯示內源性糖消費對健康有什麼副作用,所以我們說的控糖主要指的就是控制"游離糖"的攝入。 糖吃多了會引起齲齒、肥胖這個大家都知道嗎?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糖還會增加糖尿病、脂肪肝、心臟病等疾病的發生幾率,WHO已經把糖、煙、酒並列為癌癥的3大誘因。 → 知識點 9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天游離糖的攝入量要控制在總能量的10%,最好的5%,也就是25-30g的區間。 很多人覺得自己吃的游離糖不多,我們來看一個小案例: ... 上述的一日餐食我相信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非常普通,但是這樣一天下來,你的碳水總量為290克,其中游離糖為155克!是推薦攝入量的5倍!而這155克游離糖產生的能量是620千卡,一個體重在55公斤的女孩子需要走路大概4.5小時才能消耗完。 再來說一個大家可能都會有過的小經歷: 當你去咖啡館點一杯清咖,服務員會配一個糖罐給你,裡面有各種糖包:白砂糖、焦糖對吧?這就是游離糖,一包的量是5g,很多人會加一包,如果你加2包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很罪惡,怎麼吃了這麼多糖? 對,這個是你可以看到的游離糖,因為是你自己加進去的,但是在你沒有注意到的地方,那些已經預先加好游離糖的食品,讓你不知不覺吃下去了多少游離糖 超市裡的一瓶橙汁,覺得很健康,裡面含有35g游離糖,相當於7包游離糖; 運動完喝一罐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喝完就是6包游離糖; 熬夜加班來罐紅牛提提神,也是6包游離糖; 去奶茶店或者咖啡店的時候,會看到店員狠狠的朝杯子裡按壓果葡糖漿,一杯就是50g游離糖,相當於10包游離糖…… 在超市里賣的食物,添加的游離糖(如白砂糖、果葡糖漿)在配料表前五位的,幾乎占了預包裝食品的2/3。你不禁要問,為什麼明知道不健康,食品從業者為何還堅持生產和銷售這麼多高糖食品呢? → 知識點 10 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食品研發行業權威Howard Moskowitz提出了"極樂點"(Bliss Point)理論。研發人員通過無數次的調配,為食品和飲料找到一個最佳的甜度配比,而這個最佳濃度可以帶給我們最大的感官享受,這個水平就是所謂的'極樂點'。 極樂點是一種非常強大的人體現象,可以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吃得更多。比如大家最愛的"快樂肥宅水"——可樂。恰到好處的加糖,激活體內的多巴胺,讓我們快樂滿滿。從另外一方面說,你吃的多了,企業才能活下去。 所以控糖這個事,只能靠自己,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提高自己識別隱形糖的能力,教大家2個特別實用的小技巧: → 知識點 11 √學會看配料表 配料表有個規定,就是按照各個配料的量來進行排序的,寫在越前面的說明添加的量越多,所以如果你看到白砂糖或者果葡糖漿排在前3位,那就要注意了! √學會看營養成分表 如果說配料表主要是告訴我們添加的原料類型和大致的量,而營養成分表就是精確告訴我們到底添加了多少糖,糖在營養成本表當中會顯示為"碳水化合物",雖然我們國家沒有規定要將游離糖單獨標註出來,但是根據碳水化合物的數值,配合配料表,我們還是可以判斷出遊離糖的大致添加量,而且還可以對同一品類的不同產品進行對比,選出添加糖更少、更健康的那個。 [ 參考書籍 ] 1.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 2.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 3. 美國國家體能協會運動營養指南 4. 世界衛生組織: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 5.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 GB28050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fit/9vb8gkq.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6972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鹿谷鄉白天賴床睏倦治療有效中醫診所中寮胃脹看什麼科線西體溫控制功能異常治療中醫大村肩頸痠痛改善中醫診所
草屯味覺異常改善中醫診所 大葉大學附近推薦耳鳴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網友都推薦的員林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永靖便秘或腹瀉治療中醫 建國科大附近推薦容易冒汗看什麼科 大家都推薦這間員林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埤頭下背酸痛中醫推薦 信義鄉白天沒精神治療中醫 網路評比不錯的彰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埤頭注意力不集中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田尾記憶力減退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大家都推薦這間溪湖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

留言列表

